必威(betway.com)-官方网站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必威官网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7-11
 “太仓海运远瑞”从太仓港正和兴港码头出发,驶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这意味着太仓—柬埔寨直达航线的开通。“传统的中转模式需要15—20天的运输时间,直达只需要9天。”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纺织品、服装、机械、钢材等产品将更快“走出去”,柬埔寨的大米、木薯等产品则能更快“运进来”。  为稳外贸,太仓港在最近3个月开设了多条新兴航线,除了柬埔寨,还有驶向

  “太仓海运远瑞”从太仓港正和兴港码头出发,驶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这意味着太仓—柬埔寨直达航线的开通。“传统的中转模式需要15—20天的运输时间,直达只需要9天。”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纺织品、服装、机械、钢材等产品将更快“走出去”,柬埔寨的大米、木薯等产品则能更快“运进来”。

  为稳外贸,太仓港在最近3个月开设了多条新兴航线,除了柬埔寨,还有驶向越南、南非等地的直达航线。伴随着国产汽车出海潮,太仓港也开始为比亚迪、吉利等多个中国车企自营汽车滚装船提供首航服务,运往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巴西等国。

  其中,德国是太仓联系最为紧密的海外市场。1993年,德国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Kern-Liebers)作为首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拉开了太仓对德合作的序幕。如今,这里已聚集了超560家德企、1800余家外企。除了产业,中德也在环保、科技、文化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深了全生态的合作。

  620年前,郑和在这里起锚七下西洋,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城太仓联通全球的一座大港。太仓如何继续巩固“德企之乡”的金字招牌?又如何更进一步走向全球?

  驾车向太仓港驶去,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钢铁洪流”,国产汽车列队整齐摆放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两侧的堆场,等待被运送远航,堆场总计有3.2万个车位。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1)

  “太仓被称为‘江尾海头第一港’。往上游走,有常熟、南京、武汉、重庆,中国大部分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配套企业都沿长江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南岸的太仓是一个重要的支点,适合做整车整船的出海。”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商务主管孟佳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22年12月,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先导段开工;2024年12月,码头正式投产,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合资建设并运营。在太仓港,这是一个最年轻、成长最快的汽车滚装码头。

  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的总部在上海,通过太仓港区与上海外高桥港区、临港港区的联动,提升货船的周转率。海通滚装码头三个港区的设计年吞吐量达500万辆,其中太仓港区达130万辆,计划在2027年达纲。今年1—5月,太仓港区的汽车吞吐量已达26万辆,今年预计能达成60万—70万辆。

  “滚装船内部有12—14层不同的可升降甲板,每层可装500—600辆车。”孟佳旻描述。

  海通滚装码头太仓港区还具备特殊的集疏运优势。S80高速与汽车码头有专用通道直连,货车出收费站后5分钟内可抵达码头堆场;S80高速也串联起疏港铁路专用线与长江驳运码头,构成“公铁水”三网的交汇点,这意味着公路集港、铁路专列、长江驳船等多种方式能无缝衔接,降低运输成本。

  4月27日,一艘红色的巨型滚装船比亚迪“深圳号”从太仓港区启航,历经了一个多月的远洋航行,5月29日停泊在巴西伊塔雅伊港。长度219米、运载着7300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显示出巨物般的“压迫感”。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2)

  4月26日,全球最大装载量汽车运输船“BYD SHENZHEN (比亚迪深圳)号”在苏州港太仓港区装船作业。图/视觉中国

  中国车企整船出海已成趋势,航线日,“吉速财富号”也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举行了首航欧洲仪式。该船是吉利汽车旗下吉速物流首艘自有汽车滚装船,搭载5000余辆汽车驶往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为车企提供包船、航线的定制化服务,成为了码头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车企的要求、目的国情况,提前和车企、船公司对接,调配靠泊时间,完成大量前置服务。”孟佳旻表示,码头运营团队的汽车制造背景,有助于其把握全流程的品控。

  “开辟定制化远洋航线可拓展企业贸易需求,提供兜底服务。”方健表示,“新三样”(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当前的出口大多采用了这种定制化服务。相比于通过上海港上母船出海,太仓港远洋航线%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出口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今年1—5月,太仓港出口汽车29.9万辆,同比增长43.4%;出口“新三样”产品超360亿元,同比增长约1.4倍,出口已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

  为应对外贸市场的不确定性冲击,4月,苏州港专门成立了稳外贸工作专班。“出现危机的时候也是码头能力更受重视的时候,大家最先会想到港口能出台什么政策,怎样解决问题。”方健表示,为有效削减关税政策给本地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苏州港推出苏州“内河穿巴”,为本地外贸企业出口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全市外贸企业进出口重箱提供免费堆存服务,节省企业成本。

  “我们联合太仓港码头公司、重点船公司、重点代理及口岸单位组成工作专班,下设对美航线、非美航线、穿巴平台、空箱保障、口岸协调、长江服务、上海港协调、宁波舟山港协调、综合协调九个专项小组,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方健介绍。

  当太仓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新能源汽车,落地太仓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隐形冠军”企业,也看到了更大的机遇。

  博马科技(BMTS)成立于2008年,最初由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马勒集团共同出资成立,2018年由方源资本全资收购,主要为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等生产涡轮增压器,年产量位居全球前五。公司在欧洲和中国均有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

  “涡轮增压器只能用于混动和增程式汽车。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研发了电动压缩机,用于纯电场景,对主机厂的需求实现了全覆盖,应对车型销量‘此消彼长’可能带来的风险。”博马科技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高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司与中国的主机厂几乎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4月25日,博马科技中国区总部暨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启动。这是一个较为“大胆”的决策,意味着博马集团对中国区业务重新整合,将1个中国区综合性管理和营销总部、3个负责研发与生产的工厂、1个全球采购中心全部搬迁至太仓港区,落地了约4万平方米的厂房及办公楼,总投资近30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将产生超60亿元年产值、近3亿元年纳税额。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3)

  博马科技原本在上海市奉贤区,山东省济南、东营市设有工厂,如今“全部打包搬到太仓”。“这样就避免了此前内部物流的损耗,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以往济南工厂生产了半总成后,需要运输到上海工厂做总成,其中需要投入物流、运输、制造和人员管理成本。”高兴说。

  搬至太仓的另一项必要性,则与庞杂的汽车产业链有关。“太仓的地理区位在汽车产业链的供应链中处于较为核心的区域。”高兴表示,一方面,太仓靠近江苏、浙江、安徽的供应链资源。“假设出现了质量问题,打一个电线个小时就能到现场,后续调整也能更快完成。”

  另一方面,公司需要采购国内原材料出口到海外工厂,客户群也覆盖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市场。太仓港去往东南亚市场的近洋航线具备优势;通过太仓港中转至上海港,也很方便从远洋航线走向欧洲。

  工厂在上海的扩张受限,公司需要再造一个新厂房。“在政策引导和手续办理等方面,企业获得了政府很多支持。”高兴说。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合作伙伴克恩-里伯斯公司的一句话:“你们也到太仓了,这太好了。”这家最早来到太仓的公司也是博马科技的零部件供应商,30多年来,公司先后在太仓进行了11次增资扩建,现拥有7万平方米的自建厂房,年产值达15亿元。

  在这样的“口口相传”中,太仓的产业链、营商环境等优势,不断吸引以德企为代表的全球企业抱团“加仓”,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都完成了首轮乃至三轮以上的增资。

  6月25日,第十七届德国“太仓日”活动在斯图加特文化与会议中心音乐厅——席勒大厅举办。本届德国“太仓日”活动以“创新驱动绿色共赢”为主题,通过多元议程展现太仓与德国在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成果。其间,多家德企表达了加大在华投资的意愿。

  菲利普布尔加里尼(Philipp Bulgarini)是老虎表面技术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去年,这家源自奥地利的企业整合了亚太区市场,总部落在太仓。

  他表示,为应对外贸不确定性,公司正陪伴客户开拓东南亚、南美等新市场。今年初,在公司并不熟悉的泰国市场,苏州市政府组织了一场行业活动,向企业详细介绍了泰国的投资环境、工业园区政策等,“让我们很快认识了当地的企业”。

  “以往,德国企业落户太仓主要看重的是区位和成本优势。如今他们继续落户,则会越来越看重长三角市场的潜力,以及太仓给德企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总部落地、研发投入、双元制教育服务等方面。”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罗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另一个趋势在于,今年,许多德企的增资扩产都与加大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有关。“中国市场产品的先进性居世界前沿,德企也需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他举例道,今年,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新落地了一个汽车底盘部件项目,总计增资2亿元人民币。

  去年9月,为服务德企落户太仓和本土企业出海,太仓在德国构建了“1+7+N”全覆盖型驻德海外联络体系,包括1个位于法兰克福的驻德代表处,7个位于慕尼黑等地的驻德联络处和多个招商合作伙伴。

  “这加速了办事效率。今年3月底,我们了解到一家位于汉堡的软件类项目有意向来太仓设立公司,收到反馈后,我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去汉堡拜访。4月底,对方来到太仓考察办公室,随后完成了签约落户。”张罗银说。

  如今,中德合作在太仓已辐射至全生态。例如,环保方面,太仓联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共建“中德(太仓)绿色低碳合作园区”,启动了“中欧(太仓)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技术方面,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在法兰克福正式投用,将推动中德标准信息共享,促进技术规则对接;知识产权方面,太仓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德知识产权保护基地。

  当外企们密集“加仓”太仓,一项更严峻的挑战也不断升级:如何让技术人才的供给速度,追上德企产线年,为满足德企对技术用工的需求,太仓市政府联合德企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国内首个与德国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应运而生。如今,双元制在太仓的本土化实践已趋成熟。

  6月12日,在中德太仓培训中心二楼的一间教室,来自韩国的学员李成浩正学习自动化接线课程。李成浩是全球工业联结领域巨头魏德米勒(Weidmller)韩国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第二次来到太仓的他,负责带领韩国经销商的合作伙伴们接受专业培训。

  他们必须来到太仓的原因在于,这间教室配备了魏德米勒最新的自动化接线器教学设施,是集团安排全球专业经销商、客户团队接受培训的必经站点。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4)

  亿迈齿轮 (太仓)有限公司自2017年起在太仓与当地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双元制教育。

  李成浩在去年10月初次来到太仓,和他一起接受培训的还有三四十名魏德米勒在东南亚国家的同事及合作伙伴。“这次的课程难度进阶了。动手操作产品的基础功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产品在整体系统中的特殊性能。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知识正在不断革新,掌握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管理者非常重要。”

  魏德米勒亚太培训中心隔壁,还有博世力士乐中国传动与控制学院、费斯托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人才认证中心、克朗斯学院、巨浪中国培训学院等5家德企的培训教室。这些教室均配置了合乎德国企业标准的实训设备和教学环境。

  2024年5月30日,占地148亩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在太仓高新区正式揭牌成立。中德太仓培训中心位于产业园8号楼,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一楼机械综合区,数控车铣区、电加工区、机械加工与装备综合区等操作区域有序陈列。

  “德企一贯以来的风格就是严谨、规范、注重标准和细节。”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总经理王翠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制造业工厂中最为常见的钳工桌为例,抽屉里,扳手、螺丝刀到量具等工具的摆放要以5S级标准严格执行。”

  此前,太仓已有15个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人才。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王翠霞坦言,太仓的双元制教育在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的教育资源相对分散,未形成规模体系,缺乏全国影响力。学历教育规模不足,难以支撑地方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用工‘技能荒’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挑战,太仓正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双元制教育的规模化和系统化水平,同时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对企业而言,解困的最主要办法是不断完善自有的双元制培训系统。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自2017年起在太仓与当地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双元制教育,中国区副总裁蔡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6—2018年,公司每年有30人左右的技术员工缺口,相关岗位的人才流失率也高达30%,“主要是匹配度问题,现有教育环境里很难找到能使用公司设备的技术人才”。

  “为适应企业发展,我们早期设置了工业机械工程专业,后来结合公司需求和学徒兴趣,又增设自动化和注塑专业。三年前,又与其他德企共同开设了工业商务师专业。”他说。现在,公司有超一半的技术型员工源自3年制双元制体系。学徒生源主要来自当地高中,也有一部分来自符合条件的员工子女。

  除了硬性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德企的归属和认同感。此外,不少企业为学徒提供补贴、奖学金和赴德交换机会,福利待遇完备,太仓市政府也提供了专项学费补助和就业补助。通过双元制在德企就业,这一选择在当地的接受度已越来越高。

  张罗银表示,当前接洽的许多外资项目都对太仓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表示很感兴趣。“德企总部现在也面临招工困难的问题,布局新业务时,会考虑职业技术人才丰富的地区。原本放在东南亚或东欧市场的项目,现在会优先考虑来太仓。”

  目前,常住太仓的外籍人士已超千人,每年到访的外籍人员超2万人。除了产业合作,太仓也为外籍人士带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受。

  2023年,因公司管理层变化,菲利普带家人再次从奥地利搬回了太仓。相比于2017年刚来太仓工作时,他感受到了很多变化。

  “太仓一直以来是友好、安静和宜居的城市,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新的项目和地标。”和很多欧洲人一样,菲利普喜欢绿化很好的湖边和户外运动环境,能够舒服地晒太阳,和孩子一起玩耍。最近,匹克球运动在“老外”群体中很火,太仓的相关运动场地很多。此外,太仓每年都会举办中德乒乓球赛、马拉松友谊赛等体育活动,加强文体交流。

  菲利普很喜欢参加太仓每年举办的啤酒节,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罗腾堡风情街有着强烈的德式风格,已开设汽车餐厅、德式面包房、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展览馆、贝多芬音乐咖啡馆等项目。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5)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6)

  “我们希望能为德国客商营造‘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体验。”罗腾堡风情街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风情街的德式盲盒酒店启用,作为长三角地区首家“盲盒”概念沉浸式主题酒店,其15间客房涵盖了11种主题场景。

  今年4月,作为第一批外籍人士代表,菲利普还收到了一张特别的市民卡,即“Hi Taicang卡”(月季花卡)。据太仓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陈一天介绍,卡片向常住太仓及经常往来太仓的外籍人士发行,能加载外籍人士基本信息,绑定微信、支付宝等,并能覆盖金融支付、酒店住宿、交通出行全部消费场景。

“德企之乡”太仓:大港口带来大开放(图7)

  对菲利普来说,随身携带这张卡片,意味着不需要再携带护照了。“接待供应商和客户的时候,经常工作到很晚,直接用这张卡在酒店入住,很方便。”他说。

  今年4月,太仓市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整合了移民事务、涉外政务、生活融入三大类73项服务,能满足外籍人士在企业经营、商贸投资、生活旅游等方面的办事需求。陈一天展示了一块双语电子屏幕,太仓的产业园、政务网点、旅游景点等位置信息都标注在可触摸的一张地图里,“这对外籍人士非常实用,后续我们希望把这一地理系统搬进移动端”。

  很多在此生活多年的外籍人士都感受到,这些年,太仓变得更加热闹了。蔡宇在太仓生活的11年间,德企从超200家增至超560家,“例如,原来在德国认识的供应商,来太仓后搬到了我们隔壁,成了我们的合作伙伴,现在只要一个叉车就能互相运送产品”。

  这背后的密码,在于太仓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于外地员工,太仓有人才公寓、首年生活补贴等政策,很多员工在工作第一年就会考虑在太仓买房。太仓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也帮助我们招来了一些高端研发人才。”未来,菲利普还有一些期待,希望太仓能有更多购物中心、公共食堂等,解决位于工业区的企业用餐选择少的难题。必威网址登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