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神经介入首次纳入集采起,弹簧圈、颅内取栓支架、导管导丝学等品类相继承压,价格“腰斩”与利润压缩让整个赛道步入下行周期。
当神经介入集采席卷行业4年后,一众国产赛道龙头终于在2025年交出了一份逆转颓势的答卷。
近期一众神经介入企业发布2024年财报,以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沛嘉医疗、赛诺医疗为代表的龙头已逐步走出“下行周期”,净利润增速显著回升。归创通桥、沛嘉医疗、赛诺医疗均是首度实现全年盈利。微创脑科学继2023年首次盈利后,2024年净利润2.54亿元,暴涨74.6%。心玮医疗虽然暂未盈利,但其亏损从1.03亿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的1200万元,同比减少88.3%。
这一转折的背后,既有集采风险逐步出清、以价换量策略生效的驱动,更是国产神经介入在洗牌中重塑竞争力的开始。
对于外资而言,一个既定事实是,外企传统神经介入耗材在中国市场优势正在被撼动。
集采前国产整体国产化率较低。弹簧圈在2019年美敦力、强生、史赛克、MicroVention这四家就占据了86.8%的市场份额。取栓支架领域2019年仅有史赛克、美敦力、强 生、尼科医疗等公司,国产2020年才开始陆续获批。价格最高的密网支架领域,2020年美敦力以绝对优势垄断45%的市场。
集采后,4年下来,国产神经介入产品市占率从不到最初10%暴涨到2024年的26%。随着行业进入淘汰期,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涌现出如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沛嘉医疗、赛诺医疗等一众神经介入头部。
不过,尽管在市场份额上取得胜利,但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头部企业却长期处于亏损。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集采执行初期的渠道库存补差与价格调整压力,集采后弹簧圈从1.2万降到3244元,颅内取栓支架均价从2.69万元降到4000以内,颅内覆膜支架也从超10万元降至7.86万元,密网支架从13万降至最低4.9万……所以在2024年以前,国产神经介入企业普遍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其中微创脑科学2022年营收增长42.99%,净亏损2467.8万元;沛嘉医疗2022年营收增长83.7%,神经介入业务亏损约6000万元;归创通桥2023年神经介入营收增长63.6%,亏损7873.4万元;心玮医疗2023年营收增长26.9%,亏损9400万元;赛诺医疗2023年营收增长77.99%,亏损3963万元。
这一现象随着各大品类的集采执行1-2年周期以上,渠道库存逐步消化,规模效应显现,企业开始享受以价换量的红利。
进入2024年,国产龙头代表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沛嘉医疗、赛诺医疗均实现利润增长。
近期,国内神经介入企业陆续公布2024年财报,归创通桥、沛嘉医疗、赛诺医疗首度实现全年盈利。归创通桥营收7.8亿元,同比增长48.3%;净利润突破1亿元,扭亏为盈。沛嘉医疗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39.5%;净利润5209万元利润,扭亏为盈。赛诺医疗营收4.59亿元,同比增长33.64%;净利润149.78万元,扭亏为盈。
另外,微创脑科学继2023年首次盈利后,2024年净利润2.54亿元,暴涨74.6%;营收7.62亿元,同比增长14.4%。心玮医疗虽然暂未盈利,但其税前亏损从1.03亿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的1200万元,同比减少88.3%,且其经营性现金流已接近平衡,2025年有望实现盈利。
在集采初期,行业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而如今,随着价格体系趋稳、市场格局重塑,神经介入头部企业已悄然展开战略反攻。
一直以来,神经介入耗材的高毛利本质上源于 “渠道溢价”。外资企业凭借经销商网络控制终端,国产企业则以高销售费用打开市场。
集采初期,如沛嘉医疗2021年-2023年销售及分销费用依次为1.56亿元、2.42亿元、3.24亿元。2021年,归创通桥销售费用率达到44.6%,多半用于用于市场推广及经销商激励。
而集采落地后,2024年,沛嘉医疗以1%的销售费用增长就“换得”了营业收入39.5%的增长,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0.3%,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7.6%。归创通桥通过强化团队提升运营效率,2024年其销售费用占比从31%下降至22.3%。
不仅如此,微创脑科学在2023年就完成60余项供应链改善和升级项目,实现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旗下产品的原材料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并且微创脑科学的NUMEN弹簧圈借助集采契机,2024年新增进入约520家医院。心玮医疗也持续改进工艺,并通过智能化生产等举措降低成本。同时,心玮医疗产品所需的2000多种材料,其国产化率达95%以上。
4年下来,国产神经介入在寻求新的业务增量的同时,也在填补了16%的市场。
首先就是头部企业商业化产品迎来暴涨。其中,微创脑科学获批并商业化的产品从2021年8款增加到2025年25款,沛嘉医疗、心玮医疗2021年均是11款,到2024年分别为17款、22款。头部企业几乎均实现了神经介入领域“缺血、出血及通路类”三大细分市场的全品类产品布局。
但在细分赛道又有所不同,微创脑科学着重于缺血类-颅内支架,目前国产抢占据第一,份额超60%,填补空白;沛嘉医疗更着重于出血类-弹簧圈,获批产品最多,在解脱操作持续优化;赛诺医疗则是缺血、出血类齐头并进,通过收购eLum补充版图,打造全球首款药物洗脱支架NOVA领衔布局。
不过当下,在加速洗牌的过程中,部分技术追赶仍存瓶颈,尤其是高端市场突破需依赖长期的技术积累。
集采初期,最开始动刀的是弹簧圈,2021年11月,河北省率先开展弹簧圈集采,平均价格从1.2万元下降至6400元左右,平均降幅46.82%,最高降幅66%。2022年,北京集采开始砍向缺血类-颅内支架,不过外资美敦力占比超过60%,强生、史赛克等依旧位居前列。
进入2023年,神经介入耗材首次纳入21省省际联盟集采,出血类—弹簧圈的平均价格从1.3万元降至4000元左右,平均降幅为64.1%,最高降幅达到80.07%。同时出血类—密网支架首次纳入集采,在河南省公立医院联盟首轮集采中,密网支架的废标率超60%,其中包括美敦力、美科微先等知名品牌产品。
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覆盖了神经介入相关器械的4个品类,包括缺血类—颅内支架(狭窄扩张)、缺血类—颅内取栓支架、通路类—导引导管及支撑辅助导管、缺血类—血栓保护装置,中选产品平均降幅为67%,最高降幅92.7%;颅内取栓支架的平均价格从2.69万元降至4400元,血栓保护装置的平均价格从1.45万元降至5326元。同年12月,安徽省神经介入集采中选结果出炉,价格最高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最低拟中选报价为62000元、颅内取栓支架最低报价为3850元。
趋势一,地域覆盖更广:1月10日,河北地区启动了全国联采;其中,出血类—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覆盖了25个省份,而缺血类—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则覆盖了27个省份,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几乎与国家级集采相媲美。
趋势二,品类涵盖更全:尽管1月21日,河南公立医院联盟进行了续期采购出现了历史首次-集采废标!但毫无疑问此次单次集采就几乎涵盖了神经介入的所有品类,是未来神经介入全集采信号。
此外,2025年,面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加速进军海外市场,获取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公司计划新获批14个产品及新增11个国家及地区准入,海外业务收入有望翻番。目前其手握25亿元的现金,即将启动海外BD。
同比增长684%。2025年,心玮医疗颅内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远端通路导管等产品已取得CE或FDA认证,计划在1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超40项产品的注册,并拓展销售渠道,为实现海外销售长期目标奠定基础。当国产与一众外企头部在其盘踞的海外市场相遇,2025年中国神经介入企业的出海之路也将是对集采后行业韧性的终极考验。必威-官方网站首页必威-官方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