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汤汤,映医者仁心;心脑相依,聚百家智慧。2025 年 7 月 11 日 - 13 日,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健康界主办,辽宁省人民医院承办,辽宁省基层卫生协会胸痛中心建设专业委员会、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支持的 “2025 第三届心脑血管大会暨第九届胸痛中心质控大会” 在沈阳顺利闭幕。
本届大会以 “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心脑共治” 为主题,1个主会场,14个专题会场,45个分会场,655位专家,284场学术报告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全面呈现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吸引1224位从业者参与学习,为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事业迈向新高度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平台。
会议期间,辽宁省人民医院泛血管联盟成立,该联盟由辽宁省人民医院牵头,联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北部战区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沈阳市胸科医院等多家副主席单位及全省99家联盟单位,构建起跨机构、多学科的协作网络。大会主席臧培卓教授指出,联盟的成立不仅是对 “全血管全程管理” 理念的积极践行,更将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最终以更科学、更精准的方式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本届大会延续高规格学术传统,名誉主席团由赵继宗教授、葛均波教授、霍勇教授、王建安教授、吴中学教授、刘建民教授、曲鹏教授组成,为学术方向领航把关。辽宁省人民医院臧培卓教授、侯爱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臧培卓教授以沉稳且富有感染力的开场,拉开大会序幕。
辽宁省人民医院书记曲鹏教授致辞时,回顾首届论坛以来医院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成果,提及从单学科到多学科融合历程,强调本届大会与胸痛质控大会联合,将衔接急救与管理,构建全周期守护网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致辞时,肯定心脑血管大会的价值,提及辽宁胸痛中心成果及对全国的推动,强调本届大会与胸痛质控大会联合的亮点,期望参会者尤其是青年医生提升技术、承担责任,推动疾病防治向院外延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在致辞时,提及心脑紧密关联,将心脑血管疾病纳入泛血管疾病范畴,涉及心脑、外周等,强调心脑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与其他疾病存在关联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泛血管疾病概念及泛血管疾病范畴,强调学科需从单一走向融合,肯定大会为多学科整合提供平台,能构建全周期闭环,还谈及泛血管医学发展成果与未来方向,呼吁关注健康、控制危险因素。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徐洪斌副主任致辞时,祝贺大会召开,提及辽宁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形势,强调需抓好防、治、管、救各环节,关注基层与医院衔接、县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及人工智能应用,期望大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辽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整体水平。
主论坛由辽宁省人民医院臧培卓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春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卢光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栾国明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指出,泛血管疾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学特征,危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系统性疾病。当前治疗手段多为姑息治疗,需建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进行从筛查、评估、转诊、多学科协作到随访的全周期管理,并强调未来应结合人工智能,把人作为整体进行全场景、全周期的疾病管理,以提高防治血管疾病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指出,冠心病诊疗理念正经历重大变革,从传统的斑块中心论转向心肌缺血中心论,并建议采用“心肌缺血综合征”与“粥样硬化性冠脉疾病”等新诊断名称。他强调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的重要性,提倡全生命周期的动脉硬化预防策略,旨在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顾宁教授提出,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新技术探索是破局泛血管疾病高发的关键。他强调通过多学科合作,利用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血管健康评估模型,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筛早诊与全周期管理,旨在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发生率,推动医学模式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强调重视微血管病变在冠心病诊疗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微血管病变虽难以直接观测,但可通过多种评估技术进行有效诊断。霍勇呼吁加强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积累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特别是在介入治疗中应关注微循环保护。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系统阐述了神经介入领域25年来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该技术最初借鉴心血管介入理念,从仅能治疗少数动脉瘤起步,经过持续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团队提出的脑血管重建理论和研发的血流导航装置等创新器械,成功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使颅内动脉瘤治疗率显著提升,复发率明显下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聚焦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抗血小板管理问题展开分享。他指出,术前使用抗板药物的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高,且预后不良。然而,后期缺血事件对患者健康影响更大,但目前相关评估和治疗策略尚缺乏。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术后早期行抗血栓治疗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为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强调晚期心力衰竭治疗需内外科协作。他介绍了心力衰竭的分期与治疗策略,重点讨论了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装置(VAD)的应用。同时,他也指出心脏移植面临供体短缺,而VAD作为有效替代,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呼吁多学科合作,为晚期心衰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指出,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值已在全球形成共识,降至130/80 mmHg。强化降压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他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评估降压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方面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从而优化高血压的临床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元立教授,强调心脑血管共患病诊疗需融合。他指出,心脑疾病存在共同病因,科室划分导致诊疗衔接不畅。通过主动脉夹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例,他展示了心脑同台手术优势,强调一次性解决心脑问题的必要性。赵教授认为,心脑疾病治疗需技术融合与多学科协作,以患者为中心。
胸痛质控大会由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铁岭市中心医院黄汝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郑晓群教授、本溪市中心医院刘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刘峰教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栗印军教授、新民市中心医院李芳教授、北票市中心医院于晗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并发表主题演讲。他深入讲解 “智慧化胸痛中心提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享如何通过建设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高胸痛中心救治效率与患者预后,以及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化救治流程。他指出,胸痛中心建设是医疗卫生领域重要任务,关乎群众生命健康与医疗急救体系完善提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就“2024年中国胸痛中心质量控制报告”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截至2024年,全国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达3,200家,较2023年增长18%,覆盖90%以上地级市。其中,基层版胸痛中心占比首次过半,但达标率仅68%,区域差异显著,需要通过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及推行“1+1”帮扶等措施提升基层能力,缩小区域差距。
上海市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指出 2024 年胸痛中心再认证通过率仅 79%,难点集中在数据断层、人员流动、基层硬件不足。部分医院因人员更替致流程生疏、数据失真,基层存在硬件与传输问题。对策为 “三化”:标准化固化流程,动态化预警自查,共享化结联盟促同质。
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春洁教授提出“胸痛—复苏一体化”理念:以胸痛中心成熟的绿色通道为基础,向前延伸至院前心肺复苏(CPR)、AED布点与培训,向后衔接复苏后综合管理(TTM、PCI、康复)。她强调三项关键:①建立区域协同调度平台,②制定统一的心搏骤停流程图,③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复苏成功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刘峰教授指出,2024版质控指标新增四大核心:时间维度细化、结构升级、结局指标、智慧质控。意义在于以“过程+结果”双轨倒逼同质化,用数据闭环堵住造假漏洞,推动胸痛中心从“数量扩张”迈向“质量深耕”。
深圳市中医院刘强教授指出,2023 年全国中医医院仅 6% 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急诊 PCI 能力、D2B/D2N 时间等均落后于综合医院,介入 / 溶栓技术薄弱。国家政策已要求县级中医院建设相关中心,多地经验表明中西医结合等可提升效率,需加速标准化建设。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针对“高级胸痛中心建设及验收标准”问题提出了 “2.0版”核心升级要点,即目标升级、能力升级、区域协同升级。华东医院经验显示,升级后高危胸痛患者院内死亡率下降22%,为县域医院提供了“技术+流程”双提升的可复制模板。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郑晓群教授指出,STEMI溶栓治疗需遵循“时间优先、风险分层、药物精准”三大原则:①<3h且无PCI条件时首选溶栓,优选TNK-tPA(单次静推、90min开通率85%);②3-12h若预计D-to-B>120min,可溶栓后2-24h转运PCI;③>12h仅高危患者考虑溶栓。
胸痛中心总部成小桐教授用“一张网、一朵云、一终端”概括智慧胸痛中心2.0规划:①全域网——把120、基层、PCI医院接入统一5G急救网,救护车出车即触发院内导管室一键激活;②数据云——建成国家-省-市三级质控云,AI实时抓取时间节点,异常预警30秒内推送责任人;③移动端——医生“胸痛通”App可远程判读心电图、开具溶栓医嘱,患者端小程序实现出院随访、用药提醒及一键求救。
海口市人民医院陆士娟教授就省联盟质控经验演讲,分享胸痛中心建设经验:包括基于患者需求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建设背景,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及关键决策与步骤,流程优化、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策略,还有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方案。
在学会年会专场,一系列重要会议顺利开展,包括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辽宁省心血管代谢联盟成立大会及学术会议、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智慧检验学组成立大会暨智慧检验学组第一次学术会议、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会议、沈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等会议。
心血管专场涵盖心肌病论坛、心衰论坛、心血管重症论坛、双心论坛、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女性心血管疾病论坛、起搏论坛、电生理论坛、心脏康复论坛、STEMI 溶栓病例大赛、安心护心论坛等学术会议。
脑血管专场内容涵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包括取栓沙龙、颅内狭窄沙龙、微导管塑形沙龙、微导丝/弹簧圈沙龙、FD沙龙、逆流而上 颈启新篇,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专场、脑卒中后康复的神经调控治疗论坛等学术活动。
泛血管专场开展了辽宁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现场参观、泛血管院长论坛·辽宁站、缺血性糖尿病足综合治疗论坛等会议及活动。其中缺血性糖尿病足综合治疗论坛,由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臧培卓教授与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鲍民教授共同主持。
论坛期间,辽宁省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糖尿病足保肢标准体系联盟暨糖尿病足脊髓电刺激技术联盟”获得全国广泛响应,共吸引165家医院、201个相关科室加入。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栾国明教授与辽宁省人民医院院方领导共同为联盟单位授牌,该联盟汇聚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联盟核心技术支撑的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技术,其理论体系正是由鲍民教授团队首创,并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相关手术。截至目前,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拥有和保持全球单中心最多病例数。
心脑交叉专场举办了心脑交叉论坛、中西医结合心脑同治论坛、老年心脑共治论坛等学术会议。
介入专场开展了冠脉介入沙龙、心血管介入创新论坛、血管外科论坛、综合介入论坛等学术活动。
此外,还有县域专场(县域院长论坛、药事管理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交流会)、医学影像与检验专场(心脑影像论坛、心血管超声论坛)、东北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急诊急救论坛、心血管护理论坛、信息化建设论坛等学术活动。
这些专场论坛及活动为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管理者等,提供多元学习交流场景。
为期三天的大会,以丰富内容、务实氛围、前沿视角,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胸痛质控领域的一次盛会。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交流,既更新知识储备,又明晰未来方向 —— 多学科协作是必由之路,质控升级是关键抓手,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正如大会主席侯爱洁教授所言,本次大会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梳理,更是未来征程的规划。胸痛中心质控大会与心脑血管大会合办,标志胸痛救治迈入 “质控升级” 新阶段。未来,将持续依托学术交流、区域联盟协同,让 “心脑共治” 在更多地区落地,为 “健康中国” 战略添砖加瓦。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征途永无止境,医者们将携大会凝聚的共识与智慧,持续携手前行。以学科交叉为桥,以技术融合为帆,在守护民众血管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书写健康中国的奋进篇章。Betway-官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