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众股份(603037):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答复(修订版)
原标题:凯众股份: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答复(修订版)
贵所于 2024年 11月 8日出具的《关于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证上审(再融资)〔2024〕260号)(以下简称“审核问询函”)已收悉。按照贵所要求,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已就审核问询函中提到的要求会计师核查的问题进行了审慎核查,具体答复如下: 在本回复中,若合计数与各分项数值相加之和在尾数上存在差异,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我们没有接受委托审阅发行人 2024年 1月-9月期间的财务报表,以下所述核查程序及实施核查程序中涉及 2024年三季报财务数据的结果仅为协助发行人回复核查要求之目的,不构成审计或审阅。
根据申报材料:(1)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用于南通生产基地扩产项目,该项目主要着眼于现有缓冲块、顶支撑、踏板业务的产能扩充和技术升级;(2)本次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均收入 53,142.99万元,预计使用寿命期限内平均净利润为 4,480.01万元,税后投资内部收益率为 15.25%。
请发行人说明:(1)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或产品在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具体区别及联系,是否涉及新产品、新技术,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2)结合下游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募投产品市场需求、公司竞争优劣势、公司和同行业可比公司现有产能及扩产情况、在手订单或意向订单及定点情况等,分产品说明本次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产能规划的合理性以及产能消化情况;(3)本次募投项目投资的具体构成及测算依据,非资本性支出占比是否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 30%;(4)结合公司资产负债率、资金缺口测算等情况,说明公司本次融资的必要性;(5)结合现有业务的单价及毛利率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效益测算的谨慎性。
请保荐机构核查上述事项并发表明确意见,请申报会计师对上述事项(3)-(5)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一、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或产品在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具体区别及联系,是否涉及新产品、新技术,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为汽车底盘悬架系统减震元件和操控系统轻量化踏板总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非汽车零部件领域高性能聚氨酯承载轮等特种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募集资金除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拟投向“南通生产基地扩产项目”,以提升核心产品聚氨酯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总成的产能,以满足公司全球市场持续拓展以及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带来的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总成市场需求,保障公司业绩增长。本次募投项目建设内容均围绕公司的既有业务实施,不涉及新产品、新技术。
本次募投项目产品与公司现有业务或产品在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具体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列示:
聚氨酯减震元件所使用原材料包括:萘 二异氰酸酯、聚酯多元醇、聚合物多元 醇混合物、羟基己酸内酯与 2,2-二甲基 -1,3-丙二醇的聚合物、壳体、隔板、端 盖、内芯等,同公司现有聚氨酯减震元 件所使用原材料整体一致。
轻量化踏板总成所使用原材料包括 PA(聚酰胺)、PP(聚丙烯)、钢制 零配件、电子元件等,同公司现有踏 板总成所使用原材料整体一致。
聚氨酯减震元件的生产设备主要包括: 聚氨酯缓冲块工位环形线、浇注机、顶 支撑一体化装备和数控切割机,同公司 现有设备整体一致。 其中,募投项目的顶支撑一体化设备与 数控切割机较现有设备相比有所调整, 顶支撑一体化设备增加了自动上下料、 产品检测功能,以减少人员投入;数控 切割机实行自动化改造后实现自动称 重分选以提升效率,上述自动化改造均 为市场上的技术成熟的设备自动化调 整,相关设备的采购不存在重大不确定 性。
轻量化踏板总成的生产设备主要包 括制动踏板一体化定制设备和加速 踏板一体化定制设备,同公司现有设 备整体一致。 其中,16条轻量化踏板总成产线条地板非接触式加速踏板一体 化定制设备和 1条线控制动踏板设 备的细节设计与现有设备相比有所 调整,例如在地板非接触式踏板产线 调整弹簧检测、安装转轴相关设备, 线控制动踏板产线调整装配环节的 卡接结构、传感器定扭锁紧相关设 备,均为市场上技术成熟的产线设备 调整,相关设备的采购不存在重大不 确定性。
聚氨酯减震元件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 工艺包括:原材料融合、混合、浇注、 热处理、装配等,同公司现有聚氨酯减 震元件工艺技术整体一致。
轻量化踏板总成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及工艺包括踏板支架注塑、散件预 装、装配、自动检测等环节,同公司 现有轻量化踏板总成工艺技术整体 一致,存在少量工艺调整。 其中,地板非接触式加速踏板的生产 工艺相较现有悬挂接触式踏板产线 在装配工艺环节有所调整,包括弹簧 检测、安装转轴等;线控制动踏板的
生产工艺在踏板支架注塑和装配环 节较原有制动踏板有所调整,包括注 塑环节的整体注塑、装配环节的卡接 结构、传感器定扭锁紧等。公司已掌 握相关生产工艺。公司通过和国内多 家主流整车厂商的深度技术交流,完 成了上述产品的样件开发,部分样件 已用于整车厂商的车型开发。后续整 车厂商客户如开始量产使用地板非 接触式加速踏板或线控制动踏板的 车型,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将为实现 相关销售提供重要支持。鉴于地板非 接触式加速踏板和线控制动踏板是 轻量化踏板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为 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在本次募投 项目中设计了运用上述工艺的部分 产能,其中地板非接触式加速踏板和 线控制动踏板完全达产的设计产能 分别为 90万件/年和 20万件/年,占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轻量化踏板设计 产能的比例分别为25.71%和 5.71%。 公司目前从客户取得的轻量化踏板 定点项目的预计需求峰值量已超过 公司现有、在建产能及募投项目预计 产能的合计数,公司轻量化踏板的产 能消化前景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属于汽车底盘悬架系统领域零部件,主 要任务是辅助金属螺旋弹簧,缓和由不 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提高乘车的舒 适性和安全性,同时防止金属螺旋弹簧 与顶端连接板之间的撞击,起到隔震降 噪的作用。应用领域同现有聚氨酯减震 元件产品一致。
属于汽车操控系统领域零部件,轻量 化踏板总成产品主要通过加速踏板 和制动踏板实现汽车的加速、速度维 持及刹车功能。应用领域同现有轻量 化踏板总成产品一致。
由上表可见,本次募投项目在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应用领域方面均同公司现有业务及产品整体保持一致,不涉及新产品、新技术,本次募集资金均投向公司主业。
二、结合下游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募投产品市场需求、公司竞争优劣势、公司和同行业可比公司现有产能及扩产情况、在手订单或意向订单及定点情况等,分产品说明本次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产能规划的合理性以及产能消化情况;
近年来,在全球汽车产业在消费复苏和技术革新共同驱动下,乘用车行业规模呈现上和 6,527万辆,同比增长 10.51%和 11.30%。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 1-9月,全球 汽车销量累计达到 6,613万台,同比增长 2%。 中国作为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市场,最近三年的乘用车市场亦实现了较快增长。根据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 2,612万辆和 2,606万辆,同比增长 9.60%和 10.61%:2024年 1-9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 1,864万辆和 1,868万辆,同比 增长 2.62%和 3.03%。 2、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扩张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多元发展目标的战略交汇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变革期,全球产业和消费开启新一轮调整和升级。新能源汽车作为变革下的焦点,各国竞相布局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和市场,力求在全球技术、产业和出台支持政策,引导鼓励行业发展,并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全球新 能源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由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根据 Rho Motion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 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达 1,150万辆, 22% 同比增长 。 在“双碳”政策实施以及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 “ ” 长足进步,不但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而且突破了三电等关键技术,尤其在动 力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从销量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11 1 2023 950 9 年不足 万辆,快速增长到 年逾 万辆,连续 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汽 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高达 31.6%,市场发展已从政策 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与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 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831.56万辆和 832.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1.72%和 32.53%。 3、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快速发展,为本土汽车供应链厂商提供了广阔的本土配套空间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长年的培育与发展,近年来本土品牌取得了重大突破,本土汽车零 部件厂商配套空间广阔。 近年来国产品牌车企紧抓新能源转型机遇,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和产品升级, 取得显著成效,上汽、一汽、长安、比亚迪、吉利汽车等一系列优秀国产品牌逐渐崛起。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夯实、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技术创新 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设计和制造品质加快提升、品牌向上取得新进展,中国品牌乘用车市 场占有率持续攀升。2023年累计销售 1,459.6万辆,同比增长 24.1%,年度市场份额达到 56%, 比上年上升 6.1个百分点。2024年 1-9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攀升至 63.78%。 我国汽车产业在本土品牌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呈现良好的市场发展趋势,为减震元件以及轻量化踏板总成产品等汽车零部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本次募投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募投项目产品聚氨酯减震元件包括缓冲块和顶支撑产品,在乘用车中应用于悬架系统,用以降噪和减振,提高车辆舒适性。每辆乘用车需装配 4个缓冲块和 4个顶支撑。2023年全球乘用车产量为 6,802.03万辆,据此计算,2023年全球缓冲块和顶支撑的市场需求均为 27,208.12万个,公司相应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 14.95%和 1.11%;2023年中国乘用车产量为 2,612.40万辆,据此计算,2023年中国缓冲块和顶支撑的市场需求均为 10,449.60万个,公司相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3.52%和 2.88%,市场份额具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本次募投项目产品轻量化踏板总成,在乘用车中应用于操控系统,用于实现汽车的加速、速度维持及刹车功能。每辆乘用车都需要配备一个踏板总成,2023年全球和中国乘用车产量分别为 6,802.03万辆和 2,612.40万辆,据此计算,2023年全球和中国的踏板总成市场需求分别为 6,802.03万个和 2,612.40万个,公司相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89%和 10.13%,市场空间广阔。
2、汽车行业电动化对减震降噪和轻量化的高度需求,为募投产品提供了充分的细分市场机遇
全球汽车产业正快速进入电动化、智能化及技术革新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汽车制造商越来越注重提升消费者体验,如减震、降噪和舒适性,同时追求轻量化、成本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这些趋势预示着聚氨酯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总成产品的市场前景良好。
新能源汽车具有载荷高,冲击大的特点,对悬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减震降噪要求。目前市场上的缓冲块基本已使用聚氨酯材料,而顶支撑中阻尼元件领域尚存在使用聚氨酯材料或橡胶材料的情况。聚氨酯顶支撑目前正处于逐步替代橡胶材料的技术升级趋势中,其应用也正在从后悬架系统扩展到整车的悬架系统。
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材料的减震元件主要优势有:①由于聚氨酯材料具备良好的吸能效果,同样的振动聚氨酯材料的减震元件可以达到更大的形变,从而使得汽车上下颠簸小,更加舒适,同时聚氨酯材料可使用时间更长,更加耐用;②附加功能上:a、聚氨酯材料采用液体浇注成型工艺,成型更加方便,能够设计成更加复杂的形状;b、微孔发泡聚氨酯材料在压缩变形时,横向膨胀小,可减小装配空间;c、由于聚氨酯材料减震性能好,强度高,因此,在相同的减震负荷下,产品可以设计得更小;③制造工艺上:聚氨酯材料从低分子液体原料可以一次反应成型,省去了炼胶的工序,因此制造流程短,生产过程所用能耗更低,污染少。聚氨酯减震元件相较于橡胶产品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配方技术,即如何控制合成配方使产品达到客户要求的产品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抗老化等功能指标。
针对新能源车量载荷高,冲击大等特点,公司的聚氨酯缓冲块通过优异的承载性能和大承载设计模型,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在产品研发上,公司缓冲块产品在静音设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熟产品已应用至主流新能源车车型上,并已开始应用至空气悬架领域;公司成功开发了适用于 CDC减震器的聚氨酯顶支撑设计,且已进行批量供货。
汽车轻量化是全球汽车工业的一致目标,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共性基础技术。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汽车,减轻的重量不仅意味着惯性的减少,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加速、刹车和操控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本次募投项目产品轻量化踏板总成,系通过采用高强度复合塑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实现汽车踏板的轻量化。根据国家发改委 2023年 12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高强度复合塑料为“第一类 鼓励类” 之“十六、汽车”之“2.轻量化材料应用”。
相对于金属踏板,塑料踏板有如下明显优势:①零件重量轻;②设计灵活,子零件数量减少;③加工工艺简单,一次注塑成型,不需要表面处理;④零件尺寸波动小;⑤原材料利用率高、加工能耗低、对环境不利影响小。近年来,公司开发了附带能量回收的制动踏板以及快接结构的制动踏板,并加速布局线控制动踏板技术及落地式加速踏板,为扩大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塑料踏板相较于金属踏板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产品结构设计,即要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以避免因塑料替代金属而带来的材料成本的过度增加。
公司轻量化踏板总成(即塑料踏板总成)产品亦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需求,正处在逐步替代传统金属踏板总成产品的技术升级趋势中。在产品研发上,公司已完成了线控制动踏板和悬挂非接触式、地板非接触式加速踏板的样件开发,不断扩充踏板产品系列。
3、汽车行业电动化导致整车加速迭代,为募投产品提供了重大国产替代机遇 最早脱胎于原化工部直属综合性科研院所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凯众股份,是一家基于技术创新驱动,打破外企在汽车悬挂系统聚氨酯减震产品领域垄断地位的国产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掌握在德国巴斯夫、威巴克和凯众股份三家企业手中。其中,巴斯夫在全球和中国均为行业龙头,其余份额被凯众股份和威巴克瓜分,威巴克产品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凯众股份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
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开发主要源于整车更新换代、新车型或新客户的需求。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潮流到来之前,由于发动机机械件多而复杂,且需要对变速箱和发动机进行大量调试,整车的研发周期整体较长。近年来,随着整车厂逐步将研发重点转移至软件和系统研发,整车的开发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燃油车车型的换代周期通常为 3-5年,而新能源汽车车型的更新换代速度显著提高,这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高频率同步相应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悬架系统零部件的开发需要经过漫长而严格的过程,以聚氨酯缓冲块产品的开发流程为例,公司在获取下游悬架系统的开发需求后,需要就缓冲块的概念及数模设计、样模开发及工艺提升、OTS、PPAP批准等环节与客户进行反复沟通并同步调整方案。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车型自身的高迭代频率,公司当前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相较于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凯众股份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决策管理方面实行扁平化管理,在信息传递上和决策程序上实现快速上传和高效决策,在快速响应下游厂商高频率同步开发新能源车型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发展。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组成的研发队伍,在材料研发技术、产品制造技术、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公司的材料研发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聚氨酯减震元件中:①公司所用的某些关键原料并不是市场上可任意采购到的常规原料,而是公司材料研发人员与供应商共同开发的定制原料,这一方面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公司材料技术的保密程度;②在材料研发方面,公司开发了多品种的聚氨酯微孔弹性体材料,可以针对客户和产品的不同需求而选用合适的材料;在材料技术水平上,公司材料在耐低温性、耐水解性、高频隔振和大变形低频吸能等方面的性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低成本材料的技术水平在业内处于较高地位;③在产品制造技术上,公司并非一味追求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而是综合产品质量和制造成本需求,将关键或复杂工序的自动化与简单工序的人工作业有机地结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制造过程的低成本。
公司产品开发设计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在聚氨酯减震元件产品开发方面,公司拥有自主开发模拟分析软件和设计数据库,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产品的受力变形并预测出产品的刚度性能曲线,从而显著提高产品的设计可靠性和开发速度;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产品试验和系统评价方法,可以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和分析评价;②踏板总成产品开发方面,公司目前有专门的踏板总成产品开发团队,其中有多名技术骨干从事相关零部件开发 10年以上,经过对大量车型的开发和经验总结,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开发经验,尤其是在塑料踏板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方面位居本土踏板供应商前列;公司匹配了 CATIA、UGNX、MSC.Marc、HYPERMESH等设计分析软件和较为完整的试验室评价手段,满足了产品的开发和验证需求。公司相对短的开发周期和灵活的开发方式也特别符合当前新能源车型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
通过常年不断的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以及实践积累,公司产品性能不断改进,产品材料配方技术以及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处于国内较高水平。截至 2024年 9月 30日,公司(含下属公司)拥有专利 151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 25项,实用新型专利 121项和外观设计专利5项。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已获得 CNAS认可,同时与蔚来、通用、上汽、红旗及吉利等国内主流 OEM互认。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都具有十几年的行业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消化吸收众多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公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在决策管理方面,相较于大型跨国外资企业,作为一家相对“小而美”的中国民营企业,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在信息传递上和决策程序上实现快速上传和高效决策,并根据不同下游客户对产品开发的要求,定制了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和项目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开发效率,以满足车型高速迭代、不断变化的新能源市场需要。另外,公司建立了基于开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在每一产品开发过程的关键节点,对产品的重要特性进行评审、对开发中发生过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记录保留在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中,使知识管理系统成为公司的大脑。
公司已通过德国 TüV莱茵公司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 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产品开发阶段,公司实施开展先期质量管理程序,为保障产品开发质量,推行了针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的质量策划书,并建立了经验教训库,在新项目设计阶段,根据经验教训库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使得开发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预防;在生产过程阶段,以“质量第一”原则为本,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公司本着“不制造,不传递,不接受”的“三不”原则以及“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确保给客户提供性能优良、品质可靠的产品。公司持续推进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不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了快速解决质量问题,整改措施落地执行,公司建立了 BIQS(Built-In Quality Supply-based)系统,管理层能随时监控内外部质量问题解决情况,并自动生成经验库,为前期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公司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
伴随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发展壮大,公司依托出身于研究院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技术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和 QSTP(质量、服务、技术、价格)综合优势,在底盘悬架系统减震元件相关产品方面,打破了外资企业多年的垄断地位并得到
公司经过近 30年的市场拓展和积累,已与比亚迪、本田汽车、北汽、长安、长安马自达、长城汽车、广汽、吉利汽车、江淮汽车、理想汽车、奇瑞汽车、蔚来汽车、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小鹏汽车、一汽大众等国内主要整车企
公司在深耕国内汽车配套市场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核心业务的国际化发展,STELLANTIS
已与保时捷、大众(德国)、奥迪(德国)、通用(北美)、福特(北美)、 集团、本田(日本)、ZF(德国)、BWI(北美)、Tenneco集团、Hitachi-Astemo集团等国际知名整车企业及知名减震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合作关系。
公司结合现有客户资源和产品技术优势深入拓展了轻量化踏板总成业务,与上汽大众、上汽奥迪、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一汽集团、上汽大通、南京依维柯、奇瑞汽车、东风乘用车等客户业务发展迅速。
公司底盘悬架系统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总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已与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保时捷、大众(德国)、奥迪(德国)等传统优势汽车厂的新能源车型开发配套,同时公司与新兴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建立了密
发行人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从事聚氨酯减震元件及轻量化踏板总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经过了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已在上述细分领域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的行
在聚氨酯减震元件领域,公司几乎是唯一一家能和巴斯夫及威巴克进行竞争的国产自2023
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行业下游整车厂商议价能力较强,上游原材料边际成本,增强针对原材料价格波动、部分定点项目订单量不及预期等风险的抵御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企业规模也逐步增长,但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业务规模仍然不足。2024年 1-9月,公司减震元件和踏板总成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112.12%和 103.18%,均已达到产能瓶颈。
公司的聚氨酯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产品在国内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尽管报告期内公司外销收入规模及占比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在 2024年 1-9月,公司的外销收入仅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10.73%。
截至 2024年 9月 30日,除本次募投项目外,公司聚氨酯减震元件及轻量化踏板的现有产能及扩产情况如下:
公司在聚氨酯减震元件行业对手为巴斯夫和威巴克,在踏板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巴兹、凯史乐、三立汇众、FNG、宁波高发、奥联电子等。对于部分竞争对手,公司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其关于聚氨酯减震元件及踏板的现有产能及扩产情况相关信息。公司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获取到的部分竞争对手现有产能或扩产情况如下:
巴斯夫旗下减震元件品牌Cellasto?在全球拥有 九个生产基地,其在大中华区的生产基地位于上 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的巴斯夫上海创新园。巴斯 夫上海创新园于2012年建成,于2015年完成二 期扩建,并于2023年完成三期扩建,截至2023 年底共运营九套生产装置。
威巴克(无锡)减震 器有限公司环境影 响报告表的批复, 2024年2月公示
威巴克拟在无锡市扩建微孔聚氨酯减震器及其 零部件600万只,投产后形成年产微孔聚氨酯减 震器及其零部件1,690万只的生产能力
巴兹拟在昆山实施汽车刹车及制动系统、车身控 制系统生产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新增年产刹 车及制动系统200万件
凯史乐(上海)汽车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昆山分公司的环评 报告表,2022年 8 月编制
由上表,在竞争对手相继扩产的背景下,公司规划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有助于公司应对市场竞争,提升市场占有率。
除上述直接竞争对手外,汽车悬架减震领域和轻量化领域的企业扩产情况如下: 1、汽车悬架减震领域
合计投资规模 152,200.00万 元,新增空气弹簧减振器总 成年销量 141万支、独立式 空气弹簧年销量 137万支、 悬架控制器年销量 104万支 等
合计投资规模 26,202.70万 元,新增产值 40,350.00万元
合计投资规模 28,088.00万 元,年新增 500万件汽车橡 胶减震产品悬置
合计投资规模 171,319.42万 元,新增减震降噪橡胶零件 产能 4,000万件/年,新增控 制臂部件产能 177万件/年
总投资 2,000万美元,2023 年 8月量产,建成后能够年 产电磁减振器 200万支,满 足 50万台汽车配套需求
重庆年产 120万套轻量化 底盘系统和 60万套汽车 内饰功能件项目、宁波前 湾年产 220万套轻量化底 盘系统项目、宁波前湾年 产 160万套轻量化底盘系 统项目、安徽寿县年产 30 万套轻量化底盘系统项目 和年产 50万套汽车内饰 功能件项目、湖州长兴年 产 80万套轻量化底盘系 统项目和年产 40万套汽 车内饰功能件系统项目
合计投资规模 521.232.93万 元,新增轻量化底盘系统产 能 610万套/年,汽车内饰功 能件 150万套/年
年产 150 万套轻量化底 盘系统建设项目、年产 330万套轻量化底盘系统 建设项目
合计投资规模 266.343.35万 元,新增轻量化底盘系统产 能 480万套/年
合计投资规模 259.054.52万 元,新增轻量化底盘系统模 块产品产能 480万套/年
合计投资规模 115,500.00万 元,形成 550万件铸铝转向 节、170万件控制臂/副车架 的年产能,以及 100万件前 制动钳及 100万件电子驻车 制动钳的汽车制动 零部件年产能
安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 能制造项目、重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项 目、佛山新能源汽车零部 件智能制造项目
合计投资规模 154,711.33万 元,新增新能源汽车传动系 统汽体年产能 296万件、新 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零部件产 能年 152万件和新能源汽车 车身部件年产能 50万件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 目、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 件项目、汽车轻量化结构 件绿色制造项目
合计投资规模 240,960.63万 元,新增年产能电池系统壳 体总成 50万套、电控系统结 构件 146万套、控制系统结
构件 100万套、新增传动系 统结构件 210万套、电控系 统壳体总成60万套和电池系 统结构件 25万
合计投资规模 188.508.00万 元,新增年产能新能源汽车 电池系统单元、新能源汽车 电机壳体、新能源汽车车身 部件和新能源汽车电控及其 他类壳体等 710万件
合计投资规模 188,508.00万 元,新增年产能新能源汽车 结构件产能 175万件、新增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零部件 产能 75万件
由上表,近年来汽车悬架减震领域和汽车轻量化领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亦存在较大规模扩产的情况。
公司的在手订单数量系根据客户每月提供未来 3-4个月的生产计划统计。截至 2024年9月 30日,公司聚氨酯缓冲块在手订单数量为 1,283.65万件,聚氨酯顶支撑在手订单数量为 179.06万件,轻量化踏板总成在手订单数量为 112.94万件。
公司已经与大量汽车行业客户达成丰富的定点项目,进行产能扩建存在必要性。整车厂商客户或汽车零部件客户在定点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会通过定点函或邮件提供定点项目的车型未来数年的产量预测以指导上游供应商布局相应产能。
截至本回复出具日,公司取得明确产量预测的聚氨酯减震元件和轻量化踏板的定点项目数量及定点项目对公司产品的预计需求量如下:
公司现有定点项目对公司相关产品预计需求量峰值量对公司现有、在建产能及本次募投产能的覆盖情况如下:
受益于聚氨酯顶支撑相对于传统橡胶顶支撑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 2021年至 2023年的聚氨酯顶支撑销售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9.05%。除了已取得的聚氨酯顶支撑定点项目外,公司还在就潜在的聚氨酯顶支撑定点项目与客户进行持续沟通。
除上述有明确产量预测的定点项目外,公司已取得定点但客户未通过定点函或邮件等书面形式明确提供产量预测的定点项目数量如下:
公司的未来产能规划系依据目前已取得的客户定点项目、尚在洽谈中的项目及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判断等因素综合确定。公司本次募投项目自建设至完全达产尚需一定年限,公司仍在积极获取新项目定点,以进一步满足本次新增产能的消化。
综上,本次南通生产基地扩产项目具有必要性,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产能规划具有合理性。
三、本次募投项目投资的具体构成及测算依据,非资本性支出占比是否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 30%;
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30,844.71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投资于以下项目:
南通生产基地扩产项目总投资 27,644.71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 255.00万元,设备投资 21,928.30万元,预备费 665.5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4,795.91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本项目工程建设投资为部分厂房及配套生产设施的装修,建筑单价主要系根据公司历史建造经验及当地市场公允价格综合确定,具体明细如下:
本项目主要生产设备包括减震元件生产线、踏板生产线、测试设备、工艺配套设施及自动化改造等,采购设备的价格系参照供应商价格并结合公司历史采购经验综合测算,具体情况如下所示: